台湾滑蜥

Scincella formosensis   VanDenburgh
   

  10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体纤细,四肢短小;下眼睑有椭圆形透明睑窗;顶鳞之后到两后肢基部连线中点一纵线上有背鳞53—65枚;环体中段一周有鳞片26—30枚,以28枚为多。
形态 依据文献综述。
头体长38—45mm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倍至1.5倍。以下各部占头体长的比例分别为:头长(吻端至耳孔)=19.3±0.9%,头宽=11.8±0.6%,前肢长=25.8±2.1%,后肢长=36.6±2.4%。
吻较长,无上鼻鳞,吻鳞与额鼻鳞相切;左右前额鳞彼此相切,少数标本彼此不切,额鼻鳞与额鳞相切;额鳞较大,前宽后窄,与两枚大的眶上鳞相切;额顶鳞1对;顶鳞1对是头背最大鳞片,其间介以1枚较大的顶间鳞,左右顶鳞在顶间鳞之后以短的鳞沟相切;下眼睑被细鳞,有一椭圆形透明睑窗;耳孔前缘无瓣突;颈鳞3—4对;后颏鳞单枚。通身鳞片平滑,顶鳞后到两腿基部连线的中点一纵行有背鳞(包括颈鳞)53—65枚,以56枚最多,平均57.6枚;环体中段一周有鳞片26枚(7号),28枚(11号)或30枚(1号);大形肛前鳞2枚,其大小约为腹鳞的6倍。四肢短,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不重迭(VanDenburgh,1912记常超越,如指趾不相遇,其间距小于头长);股部无成团大鳞;第Ⅳ趾趾下瓣14—18枚。尾圆柱形,向后逐渐尖细,尾长可达头体长 的倍。
背面红棕色或红褐色,有暗褐色小点散布其间;体侧有一条黑褐色纵带,其上下缘镶以白色细纹;腹面近于灰色或灰褐色。


生物学

活动于草丛或灌丛边沿,常到开阔处或石头上晒太阳,也曾在较高的木屋壁上找到。白天活动,主要以昆虫为食。头体长38mm时达到性成熟,卵生,繁殖季节可能在3—8月,每次产卵约8枚。垂直分布范围以1000m以下较多见,在1500—2000m范围内亦曾发现过2次。

国内分布

本种为我国台湾省特有种,数量极为稀少。已知采集地区为新店、关子岭、嘉义农场与南仁山低海拔山区(吕光洋、陈世煌等,1987),关子岭地区的大栋山山区海拔约900m、溪头以及屏东的山地门山区(林俊义、郑先祐,1990)。

分类讨论

台湾滑蜥过去一直被认为与分布于美国的美洲滑蜥 S. laterale(Say)为同种,二者差别显著,应为不同种,比较如下: